wordmark

佛教基本常识

什么是三身佛?

三身佛:

  • 毗卢遮那:法身,佛法本身。
  • 卢舍那:报身,即推行或宣传佛法的人。佛像特征:加沙上刻画或描绘着法界诸相的图文。
  • 释迦牟尼:应身,践行佛法的人。

如何理解:法身佛如明月,报身佛如月光,应身佛如月影;即使水干了,月影不见了,月亮依然存在。

什么是三世佛?

横三世佛: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

  • 中间一尊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释迦牟尼佛
  • 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
  • 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的意思。

三世佛旁边各有二位菩萨立像和坐像,在释迦牟尼佛旁的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药师佛旁的是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在阿弥陀佛旁的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竖三世佛,是以人生的前世今生后世来命名的。

  • 正中是现代佛,就是释迦牟尼佛;
  • 东边是过去的燃灯佛;
  • 西边是未来的弥勒佛。

什么是五方佛?

“五方佛”,又称"五智佛"、“五方如来”、“五智如来”,源自密宗金刚界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分别是

  • 中央的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
  • 东方阿閦(chù)佛(不动如来)
  • 西方阿弥陀佛
  • 南方宝生佛
  • 北方不空成就佛

什么是三藏法师?

三藏法师:只要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诵持不忘的佛教僧侣法师皆可被敬称为三藏法师。

什么是华严三圣?

毗卢遮那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称为“华严三圣”。

什么是东方三圣?

  • 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佛):主尊。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以十二大愿救度众生,特别注重解除众生的病苦、贫困和灾厄,使他们身心安乐,最终导向解脱。他的净土是“东方净琉璃世界”,一个清净光明、无有众苦的佛国。
  • 日光遍照菩萨:胁侍菩萨。药师佛的左胁侍。他与月光遍照菩萨一同辅弼药师佛,教化众生。日光遍照菩萨象征着光明和智慧,能破除众生的无明黑暗。
  • 月光遍照菩萨:胁侍菩萨。药师佛的右胁侍。他与日光遍照菩萨一同辅弼药师佛。月光遍照菩萨象征着清凉和慈悲,能消除众生的热恼和烦恼,带来清净与安宁。

什么是西方三圣?

西方三圣乃是净土宗专修对象。

  • 阿弥陀佛:主尊。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又称“无量光佛”、“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曾发下四十八大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接引一切众生往生其清净的极乐世界。信众通过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得以在临终时被接引往生到极乐世界,在那里继续修行直至成佛。
  • 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左胁侍菩萨。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以其大慈大悲闻名。他能观察世间一切众生的苦难音声,随声救苦,示现各种形象来度化众生。在东方文化中,观音菩萨的形象非常深入人心,被视为大慈大悲的化身。
  • 大势至菩萨:右胁侍菩萨。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右胁侍,代表大智慧和大势力。他以智慧的光明遍照一切处,能让众生脱离三恶道,获得无上力量。在《观无量寿佛经》中,大势至菩萨以念佛法门摄受众生,帮助众生忆佛念佛,最终得生净土。

什么是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现为西方三圣之一,为帮助阿弥陀佛度化众生而现菩萨身。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

观音菩萨是等觉菩萨,在佛教的五十二个阶位中排第二位,连成佛只有一步之遥。佛是五十二个阶位中的第一位,已经证得了圆满的佛果。

什么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顶结五髻,以代表大日五智,手中持剑,表示以智慧为利剑。

普贤菩萨(Samantabhadra):其中 "Samanta" 意为“普遍的”、“一切的”,而 "bhadra" 就是“贤善的”、“吉祥的”。合起来指普贤菩萨的行愿普遍而贤善,利益一切众生。象征实行,实践,做比想重要,有想法就要去做。头戴五佛宝冠,象征东西南北中五方佛,身披天人之衣;当手持莲花,表示内心平和清净;如果手持金刚杵,代表普贤以无坚不摧的智慧之力切断众生烦恼。

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在山西五台山,普贤菩萨的说法道场在四川峨眉山。

如何根据坐骑判断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

  • 文殊菩萨:骑青狮,以表示智慧之威猛。
  • 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六颗牙代表菩萨修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 观音菩萨:骑金毛犼,也叫 朝天吼 或 望天吼。朝天吼的传说中,它是龙王之子,具有龙的某些特征,如龙首,但整体形象更偏向于兽形。

为什么华严寺不是坐北朝南?

华严寺是辽代皇家寺庙。华严寺坐西朝东,而非传统的坐北朝南,这主要与契丹民族的信仰和生活习俗有关。契丹人崇拜太阳,将太阳视为神明,并以此为图腾。因此,他们的寺庙、住宅等建筑都朝向太阳升起的东方,以示敬意。

中国佛教有哪些宗派?

中国佛教八宗:

  1. 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宗派,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注重通过坐禅(打坐)来达到开悟,认为佛性人人皆有,只须明心见性即可成佛。其创始人是菩提达摩,后经六祖惠能大力弘扬,发展出“南顿北渐”等不同流派。
  2. 净土宗:净土宗是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主要修行方法的宗派。它主张通过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接引,往生到清净的佛国净土。净土宗因其修行方法简便易行,在中国民间拥有广泛的信众基础。
  3. 天台宗: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要依据,创始人是智者大师。它提出了“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等核心思想,认为世间万法皆具佛性,通过观照一念心,就能体悟宇宙实相,最终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祖庭国清寺 (浙江天台)。
  4. 华严宗: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强调“法界缘起”和“事事无碍”的思想。它认为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圆融无碍,构成一个庄严的法界。华严宗的教义宏大精微,对中国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祖庭是西安华严寺。
  5. 律宗:律宗以研习和持守戒律为主,旨在规范僧侣的行为,保持佛教的清净性和纯洁性。它依据《四分律》等戒本,强调戒律是修行的基础,是达到解脱的保障。
  6. 三论宗:三论宗主要依据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这三部论典而得名。它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思想,强调“一切法空”,破除一切执着,以达到对真理的彻底领悟。祖庭草堂寺 (陕西西安)。
  7. 法相宗(唯识宗):法相宗主要依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经典,认为世间一切现象都由“识”所变现,故又称唯识宗。它详细分析了心的结构和作用,强调通过转识成智来认识世界的真实面貌,最终达到转依成佛的境界。祖庭大慈恩寺 (陕西西安),玄奘大师在此主持译经,其弟子窥基在此创立法相宗,故大慈恩寺成为法相宗的祖庭,法相宗也因此被称为“慈恩宗”。
  8. 密宗(真言宗):密宗,又称真言宗、瑜伽宗,是在唐朝时期由印度传入的佛教宗派。它强调通过身(手印)、口(真言咒语)、意(观想)三密相应,即身成佛。密宗的修持方法比较神秘,注重师徒传承和灌顶仪式。

日本佛教有哪些宗派?

  • 天台宗:日本的天台宗是由最澄法师在唐朝时期从中国传入的,他到中国天台山学习了天台宗的教义。天台宗是一个将显教(公开的、理论化的教义)和密教(秘密的、仪式化的教义)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宗派。
  • 真言宗(密宗):日本的真言宗是由空海法师在唐朝时期从中国传入的,他向惠果和尚学习了密宗的法门。真言宗是纯粹的密宗。
  • 禅宗:中国的禅宗在宋代以后,通过荣西、道元等僧侣传入日本,形成了日本的临济宗曹洞宗。日本禅宗在修行上,临济宗更强调“看话禅”,曹洞宗更强调“只管打坐”,与中国禅宗的发展路径有所差异。临济宗是汉传佛教禅宗南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
    • 一休就是临济宗大德寺派。由于一休的母亲是被击败的南朝权臣藤原氏人,足利义满逼迫后小松天皇将其逐出宫廷。
  • 净土宗:虽然中国有独立的净土宗,但其思想也深刻影响了日本的净土宗净土真宗。法然上人是日本净土宗开祖。
  • 净土真宗:由亲鸾创立,亲鸾是法然的徒弟。强调“他力本愿”,认为只要深信阿弥陀佛的救度,即使是恶人也能往生净土,甚至不需要严格的戒律。这与中国净土宗的强调信愿行有所不同。
  • 日莲宗:这是日本独有的宗派,由日莲上人创立,强调《法华经》的绝对地位,主张通过唱诵“南无妙法莲华经”来获得解脱。这在中国佛教中没有直接对应的宗派。

总本山:

  • 华严宗:东大寺 (奈良市),又称为大华严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等。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曾在这里设坛授戒。距今约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是当今全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
  • 法相宗:兴福寺 (奈良市)
  • 律宗:唐招提寺 (奈良市),唐招提寺由中国唐代鉴真和尚创建,是日本律宗的根本道场。
  • 天台宗:比叡山延历寺(京都以北)。由最澄法师开创,位于比叡山上,是日本佛教的重要发源地,许多日本其他宗派的祖师都曾在此修行。
  • 真言宗:
    • 古义真言宗总本山:金刚峯寺 (和歌山县高野山)
    • 高野山是空海(弘法大师)开创的真言密教圣地,金刚峯寺是其核心。
    • 新义真言宗总本山:智积院 (京都市)
    • 新义真言宗总本山:长谷寺 (奈良县樱井市)
  • 净土宗:知恩院 (京都市)
  • 净土真宗:
    • 本愿寺派(西本愿寺)
    • 大谷派(东本愿寺)
  • 临济宗:
    • 建仁寺 (京都市)
    • 东福寺 (京都市)
    • 南禅寺 (京都市)
    • 妙心寺 (京都市)
    • 天龙寺 (京都市)
    • 大德寺 (京都市)
    • 永源寺 (滋贺县)
    • 方广寺 (静冈县)
    • 国泰寺 (富山县)
    • 佛通寺 (广岛县)
    • 向岳寺 (山梨县)
  • 曹洞宗:
    • 总本山:永平寺 (福井县)
    • 总本山:总持寺 (神奈川县横滨市)
  • 日莲宗:身延山久远寺 (山梨县),是日莲圣人开创的日莲宗的根本道场。

净土真宗 vs 真言

两个宗派都有一个“真”字,但净土真宗是日本的净土宗分支,而真言宗是密宗。

  • 净土真宗: 是日本佛教净土宗的一个分支,创始人是亲鸾。它强调“他力本愿”,即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而不是依靠自身修行来往生净土。
  • 真言宗<是日本佛教的一个宗派>,也称密宗,创始人是空海(弘法大师)。它以修习密教为特色,包括各种复杂的仪轨、手印、咒语等。

京都的东寺是真言宗,东本愿寺是净土真宗。

什么是如来佛?

如来佛,是对所有佛的通称,任何佛都可以被称为如来。如来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既无从而来,也无处可去,因此被称为如来。

所有佛都可以被称为如来,这是佛的十大称号之一。例如,释迦牟尼佛可以被称为释迦如来,阿弥陀佛也可以被称为阿弥陀如来,药师佛则可以被称为药师如来等。

‌阿弥陀佛与大日如来佛是同一个佛吗?

‌阿弥陀佛与大日如来佛并非同一尊佛‌,二者在佛教中分属不同法门与象征体系:

  •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主修净土法门;
  •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则是密宗的根本佛,象征法界体性智。统摄五方佛,代表宇宙真理的化身。‌‌

从外形上判断:

  • 阿弥陀佛常见形象为左手持莲、右手下垂作接引印,或手持念珠,象征着他的慈悲和救度众生的愿力
  • 日如来多结智拳印或法界定印,体现智慧与禅定。‌‌或手持金刚杵,象征着他的力量和掌控一切的能力

什么是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

毗卢遮那 ‌,梵文名为“ Vairocana ”,意为“光明遍照”或“辉煌”。在佛教中,毗卢遮那通常指的是 大日如来 或 毗卢遮那佛 ,他是 大乘佛教 中非常重要的一位佛,被视为 法身佛 ,代表宇宙的真理和智慧‌

毗卢遮那佛在佛教中被描述为“无量光明”,不仅是智慧的象征,更是无量的慈悲。他的形象通常是坐在莲花宝座上,身披华丽的袈裟,周围环绕着各种菩萨和护法神。这种形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和宁静,仿佛一切烦恼都能在他的光辉下消散‌

毗卢遮那佛的教义深奥而广泛,主要体现在 《华严经》 中。这部经典强调“ 法界 ”的概念,即一切事物的本质,所有的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毗卢遮那佛教导我们,万物皆有因果关系,任何一个行为、言语或思想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这种因果法则让我们明白,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

大日如来(梵音名:Mahāvairocana,摩诃毗卢遮那 (带冠,智拳印,大日如来专用手印)

在藏传佛教密宗中,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佛,被认为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代表着绝对真理的佛身。密宗中的所有佛和菩萨都被认为是从大日如来衍生出来的。

什么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即供奉释迦牟尼佛像的正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也称大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教主释迦牟尼的德号,是对他的道德、法力的尊称。

梵语来源:

“大雄”通常被认为是梵语 "Mahāvīra" (महावीर) 的意译。

  • Mahā (महा): 意为“大”。
  • Vīra (वीर): 意为“英雄”、“勇士”、“有大力者”。

所以 "Mahāvīra" 直译过来就是“大英雄”或“大勇士”。这个称号在印度也用于称呼耆那教的始祖筏驮摩那(Vardhamāna),但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主要用来尊称释迦牟尼佛。

佛教和耆那教都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的古印度,都属于当时兴起的“沙门思潮”(Śramaṇa traditions)的一部分,与婆罗门教的吠陀传统有所区别。

这些沙门思潮共享了许多哲学概念和修行词汇。梵语(Sanskrit)和各种巴利语、俗语(Prakrits)是当时宗教和哲学探讨的通用语言。

诸如“Vīra”(勇士、英雄)、“Mahā”(大)、“Jina”(胜利者)、“Arhat”(阿罗汉、应供)等词汇,在当时的修行者圈子中被广泛使用,用以赞美和描述精神导师或成就者的德行。

在耆那教中,“Mahāvīra”成为了其第24代祖师筏驮摩那(Vardhamāna)最广为人知且最为尊崇的称号。这是因为他被认为是彻底战胜了业力束缚、达到究竟解脱的“大英雄”。虽然“Mahāvīra”在耆那教中成为了其创始人的核心称号,但在更广泛的古印度宗教文化背景下,这是一个可以用来形容不同精神领袖卓越品质的褒义词。

什么是哼哈二将?

哼哈二将常出现在寺庙的山门两侧。在佛教中,他们是寺庙的守护神,通常被称为仁王金刚力士

其中一位是密迹金刚,他的嘴型通常是闭合的,发出的声音类似于“吽”(与“哼”字发音相似);另一位是那罗延坚固王,他的嘴型是张开的,发出的声音类似于“阿”(与“哈”字发音相似)。这两位力士一左一右守护着寺院山门,因此山门也常被称为“仁王门”或“仁王殿”。

哼哈这两个音是来自梵语:

  • “阿”字 (अ / a):梵语的第一个字母。“哈将”张开的嘴巴,正是发出类似“阿”的声音。这种张开的口型,象征着生命开始、万物生发。
  • “吽”字 (हूं / hūṃ):“吽”字在佛教中通常被认为是一切声音的终结,代表着力量、圆满、归宿、摧破烦恼。它象征着万法之灭,将一切回归到本源。“哼将”紧闭的嘴巴,发出类似“哼”或“吽”的声音。这种闭合的口型,象征着生命的结束、万物归寂。

因此,哼哈二将一个张口(“哈”),一个闭口(“哼”),不仅仅是简单的声音模仿,更是佛教哲学中“生”与“灭”、“始”与“终”、“开”与“合”的象征。

他们共同守护山门,寓意着佛法涵盖了宇宙万物的始末,从生到灭,从空到有,再从有归于空,体现了生命的循环和佛法的圆满。

什么是四大天王?

佛教的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或四大金刚,是佛教中的重要护法神。他们居住在须弥山腰,分别镇守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守护佛法和世间众生。

在中国的寺院中,四大天王的形象通常以武士装扮出现,并且各自持有不同的法器,这些法器也寓意着“风调雨顺”:

  • 南方增长天王:身着青色甲胄,手持宝剑。寓意着能令他人的善根增长,也象征“”。他的职责是增长众生的善根。
  • 东方持国天王:身着白色甲胄,手持琵琶。寓意着用音乐(佛法)感化众生,也象征“”。他的职责是护持国土,保护众生。
  • 北方多闻天王:身着绿色甲胄,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或宝塔)。寓意着遍闻佛法,福德具足,也象征“”。他的职责是多闻佛法,赐予福德。
  • 西方广目天王:身着红色甲胄,手上缠绕一条龙(或蛇索)。寓意着用清净天眼观察世间众生,护佑人民,也象征“”。他的职责是广目观察世间,保护一切有情。

四大天王和《封神演义》中的“魔家四将”之间一一关系。但他们的法器与“风调雨顺”的对应关系与佛教传统中的四大天王略有不同(四大天王的风调雨顺是从南开始逆时针一圈,封神演义里是顺时针)。

佛教四大天王 魔家四将 法器 象征
南方增长天王 魔礼青 青光宝剑
西方广目天王 魔礼红 混元珠伞
北方多闻天王 魔礼海 碧玉琵琶
东方持国天王 魔礼寿 花狐貂

什么是忍冬纹?

东汉末期,忍冬纹随着佛教艺术一起传入我国。忍冬纹可以算是后世卷草纹、缠枝纹的鼻祖。

忍冬,俗称金银花,忍历严寒而不凋萎,因而得名。也因其越冬不死的特性,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拟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 到唐代后,逐渐被卷草纹吸纳,宋元之后,忍冬纹更是凤毛麟角。 有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卷草纹承袭自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忍冬纹,从隋代萌芽,于唐代兴盛,因此也称为唐草纹。

缠枝纹是以藤蔓、卷草为基础提炼,粗看与卷草纹十分相似,都是枝茎漫卷,不同之处在于缠枝纹增加了花卉、叶片作为点缀,花朵相对较大,叶片相对较小。相比卷草纹只有茎和叶,缠枝纹样式更为多变。

在欧洲,有一种历史悠久的植物纹饰,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家居、饰品中,和卷草纹看起来十分相似。这就是茛苕纹。茛苕,acanthus,叶子宽大,叶边带刺,是地中海常见植物,象征着智慧、艺术和永恒。 忍冬纹由于有“轮回”的象征,有“灵魂不灭”的寓意,因此也被大量使用在墓葬的装饰当中。宁夏固原北魏墓、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以及内蒙古伊和淖尔墓地等北魏迁洛以前(494年前)的几个重要墓葬里,都大量发现了忍冬纹饰的存在。这一定是代表了墓主人的意愿,希望自己可以死而复生。

佛塔和僧塔的区别?

  • 佛塔 (Fótǎ - Buddha Pagoda/Stupa): 主要用于供奉佛陀(释迦牟尼佛)的舍利(身体火化后形成的结晶体)。在没有真身舍利的情况下,佛塔也可能供奉佛像、佛经、佛的衣钵等象征物。佛塔是佛教信仰的核心象征之一。
  • 僧塔 (Sēngtǎ - Monk's Pagoda/Stupa): 主要用于安葬和纪念历代高僧大德的舍利或骨灰。它更多的是对为佛教做出重要贡献的僧人的纪念性建筑。

规模:

  • 佛塔: 通常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是寺院中的主体建筑之一,形制上也可能更为多样和庄严。例如,许多著名的古塔,如五台山佛光寺的释迦塔、西安大雁塔(早期主要为存经,但也与玄奘法师相关,具有佛塔的性质)等,都体现了其重要性。
  • 僧塔: 规模相对较小,形制也可能较为简洁朴素。当许多僧塔建在一起时,会形成“塔林”,如嵩山少林寺的塔林。僧塔的样式也很多,如印度窣堵坡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等。

在寺院中的位置:

  • 佛塔: 通常位于寺院的中心或显要位置,是信徒瞻仰、礼拜和绕行的主要对象。
  • 僧塔: 多建于寺院的后山、僻静处或专门划定的区域(塔院、塔林)。

什么是罗汉?

在佛教中,罗汉是梵语“阿罗汉”(Arhat)的音译简称。它代表着佛教修行中的一个重要果位,尤其是在小乘佛教(也称声闻乘)中,它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罗汉和菩萨的区别是什么?

  • 罗汉:自利解脱
    • 修行目标: 罗汉修行的目标是自利解脱,即通过断除自身的一切烦恼(贪、嗔、痴),达到“涅槃”的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的束缚。
    • 境界特点: 罗汉已证得寂灭,心境清净,出离三界,不再有来生之苦。这在小乘佛教中是最高的果位。
  • 菩萨:自利利他
    • 修行目标: 菩萨(Bodhisattva)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意为“觉有情”。菩萨修行的目标是自利利他,即在追求自身解脱的同时,发愿救度一切众生,引导他们走向解脱和成佛。
    • 境界特点: 菩萨虽然也断除了一部分烦恼,但他们不急于进入涅槃,而是选择留在世间,通过广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累积福德和智慧,最终圆满成佛。

是十六罗汉还是十八罗汉?

十六罗汉是佛教经典中最早记载的佛陀弟子。佛陀在涅槃前,嘱咐十六位大阿罗汉留在世间,住持佛法,利益众生。

十八罗汉是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由中国佛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和增加而成的。十八罗汉通常是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位罗汉,但关于这两位新增罗汉的身份,在不同的寺庙和传承中可能有所不同,常见的说法是降龙罗汉(迦叶尊者)和伏虎罗汉(弥勒尊者),也有说法是庆友尊者和宾头卢尊者等。

什么是明王?

明王(梵语:Vidyārāja),在佛教,特别是密宗(金刚乘)中,是佛教护法神的一种特殊类别。他们通常被视为佛或菩萨为了降伏顽固不化的众生和邪魔外道,而以忿怒、威猛的形相示现的智慧之王。

  • “明”(Vidyā)在梵语中意为“光明”、“智慧”、“真言”或“咒语”。明王之所以被称为“明王”,是因为他们以智慧之光明来摧破众生的一切无明烦恼和障碍。
  • “王”(Rāja)意味着他们是统领和主宰,拥有降伏一切魔障、灾难和恶业的强大力量。

忿怒相是明王最显著的特征。与佛的慈悲庄严相、菩萨的温柔祥和相不同,明王大多呈现多头、多臂、手持各种兵器、身披火焰、面目忿怒、獠牙外露的形象。这种忿怒相是为了震慑那些顽固不化、难以度化的众生,让他们看清烦恼的本质,从而生起畏惧和忏悔之心。

五大明王:

  • 不动明王(Acalanātha):最著名和中心的不动明王,象征大日如来或不动佛的忿怒化身,以其坚固不动之愿力降伏一切障碍。
  • 降三世明王(Trailokyavijaya):降伏贪嗔痴三毒,象征阿閦如来的忿怒化身。
  • 军荼利明王(Kuṇḍalī):象征宝生如来的忿怒化身,能除魔障,解脱一切苦恼。
  • 大威德明王(Yamāntaka):象征无量寿如来(阿弥陀佛)的忿怒化身,能降伏一切恶魔,消除死魔。
  • 金刚夜叉明王(Vajrayakṣa):象征不空成就如来的忿怒化身,能摧破一切不净,消灭灾祸。

爱染明王:(梵语:Rāgarāja)是佛教密宗(特别是日本密教,如真言宗和天台宗)中的一位重要明王。他的名字“Rāga”意为“彩色”、“情欲”或“红色”、“爱染”,而“rāja”意为“王”,因此汉译为“爱染明王”或“爱染王”。他代表着“烦恼即菩提”的密教思想,即通过转化世俗的染污(特别是情欲、爱执等烦恼),将其升华为清净的菩提心,最终达到觉悟。

什么是马头观音?

日本密教中,马头明王为观音化身,故又称“马头观音”,为六观音之一,专门拯救畜生道,也因为这个关系,日本佛教在动物超度中,往往会以马头观音为代表本尊。

什么是Nenbutsu (念仏)?

Nenbutsu (念仏) 是一个源自日本佛教,特别是净土宗(Jōdo shū)和净土真宗(Jōdo Shinshū)的核心概念。虽然它的字面意思很简单,但其背后的宗教和哲学内涵却非常深远。特指口中反复称念“南无阿弥陀佛”(なむあみだぶつ, Namu Amida Butsu) 这一句佛号。

天台宗/最澄和真言宗/空海

天台宗和真言宗:

  • 天台宗 (Tendai):就像一所综合性大学。它有一个核心的哲学系(以《法华经》为中心),但同时也开设了非常重要的“密教学学院”、“禅修学院”和“戒律学院”。密教是其课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其密教部分被称为“台密”(台州天台宗的密教)。
  • 真言宗 (Shingon):就像一所专门的密教研究生院。它的所有课程、研究和实践都围绕着密教展开,密教是其根本和全部。其密教被称为“东密”(以东寺为中心的密教)。

最澄和空海是日本佛教史上最耀眼的“双子星”。他们同年入唐,归国后分别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天台宗和真言宗。

  • 初期合作:最澄对空海带回的纯正密教非常感兴趣,曾向空海学习并借阅密教经典。
  • 后期分歧:由于两人在对密教的理解和根本教义上的立场不同(最澄主张显密平等,而空海主张密教至上),最终分道扬镳。但他们的互动与论争,极大地促进了平安时代佛教思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