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序曲和美国1812年的战争有关吗?
简短的回答是: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它们指的是发生在同一年(1812年)的两场完全不同、发生在不同大洲、由不同国家参与的战争。
《1812序曲》:纪念俄国击败拿破仑
这首由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于1880年创作的管弦乐作品,其全名为《为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启用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
- 纪念的事件:纪念的是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的胜利,即俄国成功抵抗并击败了**拿破P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入侵。
- 历史背景:1812年,拿破仑率领其庞大的“大军”(Grande Armée)入侵俄国。虽然法军一路打到了莫斯科,却发现这座城市已是一座被俄国人自己烧毁的空城。随后,严酷的俄国寒冬和俄军的反击,使得法军在灾难性的大撤退中几乎全军覆没。这是拿破仑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音乐如何讲述故事:柴可夫斯基在这首曲子中用音乐生动地描绘了这场战争:
- 法国入侵:他巧妙地将法国国歌**《马赛曲》(La Marseillaise)**的旋律作为法国军队的主题。
- 俄国抵抗:用庄严的东正教圣歌和俄罗斯民歌来代表俄国人民的祈祷与抵抗。
- 胜利的顶点:在乐曲的结尾,代表俄国的旋律逐渐压倒了《马赛曲》的碎片。随后,教堂的钟声齐鸣,真实的加农炮炮声响起,最后以沙皇俄国国歌**《天佑沙皇》(God Save the Tsar!)**雄壮的旋律宣告了俄国的最终胜利。
所以,《1812序曲》是一首描绘俄法战争的、充满俄罗斯民族自豪感的作品。
1812年战争: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
这场战争是美国与大英帝国之间的一场冲突,从1812年持续到1815年。它有时被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
- 战争起因:
- 海上贸易限制:当时英国正与拿破仑的法国交战,为了削弱法国,英国对与法国有贸易往来的中立国(包括美国)实行了严格的海上封锁。
- 强制征兵(Impressment):英国皇家海军强行拦截美国船只,并将在船上找到的、被他们认为是英国公民的水手(有时也包括美国公民)强征入伍,以补充兵员。这是最主要的导火索。
- 支持印第安人抵抗:英国被指控支持美国边境的印第安部落抵抗美国的西进扩张。
- 著名事件:
- 白宫被焚:英军在1814年曾一度攻入并焚烧了美国的新首都华盛顿特区,包括当时的总统官邸(白宫的前身)和国会大厦。
- 《星条旗》的诞生:正是在这场战争的巴尔的摩战役期间,律师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 Scott Key)在目睹了麦克亨利堡经受住英军一夜的猛烈炮击后依然飘扬着美国国旗,写下了后来成为美国国歌的诗歌《星条旗》(The Star-Spangled Banner)。
所以,1812年战争是一场美英之间的战争,它巩固了美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认同感。
为什么会混淆?
这种混淆主要发生在美国。原因是:
- 共同的年份“1812”: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 《1812序曲》在美国的流行:这首曲子雄壮、热烈,尤其是结尾的加农炮声,非常适合在庆典活动中烘托气氛。因此,它成为了美国独立日(7月4日)烟火表演和庆祝活动中最受欢迎的背景音乐之一。
- 文化挪用:久而久之,这首纪念俄国战胜法国的乐曲,在美国大众文化中被误认为是庆祝美国历史的爱国主义音乐。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化挪用现象。
总结对比
特征 | 《1812序曲》 | 1812年战争 |
---|---|---|
主题 | 纪念俄国战胜拿破仑的法国 | 美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 |
地理位置 | 欧洲 (俄国) | 北美洲 |
参与方 | 俄罗斯帝国 vs. 法兰西第一帝国 | 美利坚合众国 vs. 大英帝国 |
标志 |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加农炮、钟声 | 白宫被焚、《星条旗》国歌的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