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为什么会有负面意思?
**巴比伦(Babylon)**本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辉煌的古代城市。巴别塔,又称巴比伦塔。传说中是新巴比伦王国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主持修建或增建的一座高塔。
后来巴比伦演变为一个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罪恶、堕落、奢靡和道德沦丧的强大文化符号,其根源几乎完全来自于一部书——《圣经》。
《旧约》中的巴比伦——压迫者与征服者
在《圣经·旧约》中,巴比伦是一个真实的、强大的帝国,它与古代以色列人和犹太人的历史发生了直接且痛苦的冲突。
-
巴比伦之囚 (The Babylonian Captivity):这是最核心的历史事件。
- 历史背景:公元前587/586年,新巴比伦帝国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攻陷了犹太王国的首都耶路撒冷,摧毁了他们最神圣的所罗门第一圣殿。
- 民族创伤:随后,尼布甲尼撒二世将数以万计的犹太精英、工匠和贵族强行掳掠到巴比伦作为囚徒。这段长达数十年的流亡时期,被称为“巴比伦之囚”。
- 形象的塑造:对于被流放的犹太人来说,巴比伦城虽然宏伟壮丽(拥有著名的空中花园和伊什塔尔城门),但它首先是征服者、压迫者和毁灭他们家园的仇敌。巴比伦的强大和奢华,在他们眼中是建立在自己民族的苦难之上的。
-
巴别塔的故事 (The Tower of Babel):
- 在《创世记》中,记载了人类试图在示拿地(Shinar,即巴比伦尼亚地区)建造一座能通天的巨塔——巴别塔。
- 上帝为了阻止人类这种出于骄傲和狂妄的行为,变乱了他们的语言,使他们无法沟通,最终分散到世界各地。
- 虽然故事发生在巴比伦帝国之前,但“巴别”(Babel)这个词在希伯来语中与“巴比伦”(Bavel)非常相似,并且有“变乱、混淆”的意思。因此,这个故事为巴比伦这个地方预设了一个“因骄傲而受到神惩罚”的负面基调。
在《旧约》阶段,巴比伦的负面形象主要是“强大的、异教的、摧毁圣殿的压迫者”和“人类狂妄自大的象征”。
《新约》中的巴比伦——罪恶与堕落的终极象征
到了《新约》时期,巴比伦作为一个真实的帝国早已灭亡。然而,它的形象被彻底寓言化和符号化,成为了一个代表所有世俗罪恶的终极符号。这个转变主要发生在**《启示录》(Book of Revelation)**中。
-
大淫妇巴比伦 (Babylon the Great, the Mother of Prostitutes):
- 在《启示录》中,使徒约翰描绘了一个末日审判的异象。其中,一个被称为**“大巴比伦”**的神秘形象出现了。
- 这个“大巴比伦”被描绘成一个**“大淫妇”**,她身穿紫红色衣服,珠光宝气,骑在一头七头十角的怪兽上。她的额上写着一个名字:“奥秘哉!大巴比伦,作世上的淫妇和一切可憎之物的母。”
- 她用她奢华和淫乱的“酒”,迷惑了地上的君王和万民。
-
符号的解读:
- 在当时,《启示录》的作者用“大巴比伦”这个符号,很可能是暗指当时正在迫害早期基督徒的罗马帝国。罗马和巴比伦一样,强大、奢华、异教,并且压迫着上帝的子民。
- 淫乱 (Prostitution/Harlotry) 在圣经中不仅指肉体的淫乱,更是一个强烈的比喻,指代对上帝的不忠、崇拜偶像和道德上的腐败。
- 因此,“大淫妇巴比伦”就成了一个集大成的符号,它代表了:
- 世俗权力的腐败
- 物质主义与奢靡之风
- 偶像崇拜与异端信仰
- 道德的全面沦丧
- 对圣徒的迫害
-
最终的审判:
- 《启示录》预言,在末日审判中,这个罪恶的“大巴比伦”将会被上帝彻底毁灭,在一日之内倾倒。这个预言也强化了“罪恶必将受到惩罚”的观念。
“巴比伦”词源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语言中,“巴别”或“巴比伦”源自阿卡德语 (Akkadian),都是“神之门”的意思。
- Bāb 的意思是“门”(Gate)。
- ilim 或 ilāni 的意思是“神”或“众神”。
现代文化中的巴比伦
在雷鬼音乐的语境中,“巴比伦”并不特指某个城市,而是泛指一切邪恶、腐败和压迫性的西方社会体系。
- 《Babylon System》: 歌词直白地唱道:“Babylon system is the vampire, sucking the children day by day.” (巴比伦体系是吸血鬼,日复一日地吸食着孩子们的鲜血。)
- 《Chant Down Babylon》: 歌名意为“用歌声/圣歌击倒巴比伦”,表达了用音乐和精神力量对抗压迫的决心。
- 《Rivers of Babylon》: 虽然这首歌的原版由 The Melodians 演唱,但Boney M.的版本更为人熟知。其歌词直接引用了《圣经·诗篇》第137篇,讲述了“巴比伦之囚”的悲伤故事:“By the rivers of Babylon, there we sat down, ye-eah we wept, when we remembered Zion.” (在巴比伦的河边,我们坐下,一旦想起锡安,我们就哭了。) 这首歌完美地表达了身处“巴比伦”(异乡和压迫之地)的痛苦和对故土(Zion,精神家园)的思念。
影视作品:
- 《大都会》(Metropolis, 1927):电影中,当男主角看到工人的城市时,他的幻象中出现了一个场景:机器人玛利亚变身为一个妖艳的舞女,在一个巨大的舞台上跳舞,而背景就是《圣经》中的“大淫妇巴比伦”。这个场景直接将现代工业社会的阶级剥削和道德沉沦,与巴比伦的罪恶意象联系在了一起。
- 《巴比伦》(Babylon, 2022):电影描绘了好莱坞从默片时代到有声电影时代的疯狂、奢靡、放纵和堕落。片中充满了狂野的派对、失控的野心和人性的沉沦,将20年代的好莱坞直接比作一个现代的“巴比伦”。这可能是对“巴比伦”负面含义最直接、最字面化的现代影视诠释。
- 《巴比伦柏林》(Babylon Berlin):它将20世纪20年代末的德国魏玛共和国(Weimar Republic)时期的柏林,直接比作了现代的“巴比伦”。它完美地捕捉并展现了巴比伦符号所蕴含的所有负面和复杂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