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tery为什么同时表示电池和炮台?
从曼哈顿出发去看自由女神像,要从一个叫The Battery的公园坐船。第一次看到时好奇为什么会有一个叫“电池”的公园;到了之后,看到这地形,才恍然,Battery应该是“炮台”的意思啊。
“Battery”这个词能同时表示“电池”和“炮台”,是因为它的核心词义在历史上发生了有趣的分化,而这两层意思都源自同一个根本概念:连续的打击。
词源:“打击”
“Battery”这个词起源于古法语动词 battre,意思就是“打击、敲打、捶打”(to beat, to strike)。
从这个动词衍生出名词 batterie,其最初的含义就是“打击的行为、轰击、炮击”。这个词义在英语法律术语“assault and battery”(攻击与殴打)中被完美地保留了下来,这里的“battery”指的就是非法的身体接触或殴打。动词batter被翻译为“连击”。
第一层引申义:军事上的“炮台”
这是从词源最直接、最自然的引申。
在军事领域,当多门大炮(cannons)被组合在一起,并排部署,以便能够**协同地、连续地向同一个目标“打击”或“轰击”**时,这个由多门火炮组成的单元就被称为一个“炮兵连”或“炮台”(artillery battery)。
这个用法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火炮在战争中被广泛使用的时代。其核心概念是:一组协同工作的单元(大炮),用于施加重复的、猛烈的物理打击。
第二层引申义:电学上的“电池”
这是更富想象力的一步,而这要归功于美国国父之一、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在18世纪中叶(约1748年),富兰克林正在进行著名的电学实验。当时,他使用的设备是莱顿瓶(Leyden jars),这是一种早期的电容器,可以储存静电荷。
为了获得更强大的电击效果,富兰克林想到了一个方法:他将多个莱顿瓶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阵列。当他看到这个**由多个单元组成的、能够协同释放出强大电能“冲击”(metaphorical "strike")**的装置时,他想到了一个绝佳的类比。
他想:“一组大炮协同工作,提供强大的物理打击,这叫‘battery’(炮台)。那我这组莱顿瓶协同工作,提供强大的电能打击,不也可以叫‘battery’(电池)吗?”
于是,富兰克林首次将“battery”这个军事术语借用过来,用来描述他那组连接在一起的莱顿瓶。他在信件中写道:“我建立了一个我们称之为‘electrical battery’的装置……”
后来,当亚历山德罗·伏特(Alessandro Volta)在1800年发明了由多个电化学单元(voltaic cells)堆叠而成的“伏打电堆”时,“battery”这个词顺理成章地被用来称呼这种能够持续提供电流的装置。这个用法一直延续至今。
总结:共同的核心概念
所以,尽管“炮台”和“电池”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它们共享着同一个源头和核心理念:
一个由多个相似单元组成的、为了产生协同的、强大的、重复性效果的集合体。
特征 | 炮台 (Artillery Battery) | 电池 (Electrical Battery) |
---|---|---|
词源 | 源于法语 battre (打击) | 源于法语 battre (打击),由富兰克林引申 |
核心理念 | 一组单元协同“打击” | 一组单元协同“打击” |
组成单元 | 多门大炮 (Cannons) | 多个电化学单元 (Electrochemical Cells) |
产生的效果 | 强大的物理轰击 | 强大的电能释放 (电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