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恵器是什么?
「須恵器」(すえき,或称 Sue Ware)是日本在古墳时代中期至平安时代(约5世纪到12世纪)生产的一种独特的无釉硬质陶器。它的技术起源于朝鲜半岛南部伽耶地区,由渡来人(移居日本的外国工匠)在5世纪或6世纪传入日本九州地区,并在日本各地广泛生产。
主要特点:
- 材质与烧制工艺: 须惠器使用黏土制成,然后放入“登り窯”(noborigama,一种依山坡而建的阶梯式隧道窑)中,在超过1000°C的高温下,于缺氧的还原气氛中烧制。 这种烧制方式使得其胎体变得坚硬,并且具有较低的吸水性。
- 颜色: 烧制后通常呈现独特的青灰色或深灰色,有时是木炭白色。
- 釉面: 大部分须惠器没有上釉,但有时在烧制过程中,窑内的木灰会熔化并偶然地滴落在器物表面,形成一种自然的“灰釉”效果。
- 制作技术: 须惠器的制作引入了朝鲜半岛的“快速旋转辘轳”技术,这标志着日本陶瓷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使其与之前弥生时代和古墳时代的土师器(Haji ware)等陶器有显著不同。 土师器通常在较低温度下以氧化气氛烧制,呈现红褐色。
用途与文化意义:
- 早期用途: 须惠器最初主要用于祭祀和丧葬用品,作为陪葬品放置在古墳中。 考古发掘中,从九州到本州北部青森的古墳中都发现了大量的须惠器,它也成为日本古代陶瓷编年和传播的重要指标。
- 器型: 器型种类繁多,包括用于储存的罐子、壶(如长颈瓶),用于盛放食物的盖杯、高脚杯、盘子、带把手的碗、器皿架等。 还有一些独特的器型,如鸟形和房屋形的装饰性须惠器。
- 后期发展: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普及,到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须惠器逐渐演变为更日常的实用器皿。 它甚至被用于制作国分寺体系的屋瓦。 同时,它也成为日本许多地方陶瓷(如备前烧)的祖先。
总而言之,须惠器是日本古墳时代至平安时期的一种具有青灰色泽、坚硬无釉的高温烧制陶器,其制作技术从朝鲜半岛传入,对日本陶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作为祭祀和日常用品在古代日本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須恵器 vs 須恵
「須恵器」(すえき)和「須恵」(すえ)之间有着直接的、字面上的联系。
-
須恵 (Sue):
- 这个词本身指的是大阪府堺市南区的一个地名,具体是泉北丘陵(せんぼくきゅうりょう)的一部分。
- 在古代,这里是须惠器最主要、最重要的生产地之一,甚至被认为是须惠器在日本的发源地之一。 考古学家在这一区域发现了大量古代的须惠器窑址和作坊遗址。
- 因此,“須恵”这个地名成为了这类陶器的代名词。
-
須恵器 (Sue-ki):
- 这个词就是由地名「須恵」加上「器」(き,意为器皿、陶器)组合而成的。
- 所以,「須恵器」的字面意思就是**“产自须惠(或与须惠技艺相关)的器皿”**。
简而言之,「須恵」是地名,而「須恵器」是因这个地名而得名的陶瓷器物。 这个地名标志着日本须惠器生产技术传入和发展的重要中心。
虽然须惠器后来在日本各地都有生产,但“須恵”这个地名由于其历史上的重要性,成为了这类陶器的通用名称。